无锡商业联合会欢迎您的访问 >>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你现在的位置是:
葛 韬
【更新时间:2014-06-12 22:57:40】【字体: 】 【打印】 【关闭

  葛韬,字:泥夫,号:耕陶孺子。1962年8月生于具有600年制陶历史的陶业世家。改制前原宜兴紫砂工艺一厂著名工艺美术师。1991年入顾景舟大师工作室。在继承传统技与艺的基础上博采众长, 作品简洁大方,追求文人气息、书画神韵,代表作有《汉风壶》、《恒基提梁壶》、《永乐提梁壶》、《元首壶》等。
陶艺,一门高雅的艺术,是艺术家的灵感和制陶者之功架凝集在“泥”与“火”的结合。“泥”之丰润,“火”之炽热,成就出陶的高雅,古朴,刻画出陶的独特唯一,其特有的形式美感是其他造型艺术无法比拟的。今天,在因制陶而闻名于世的小城——宜兴,这门火与土的艺术又呈现出了怎样的新景象?
人间四月天,最美江南景。樱花浪漫的季节,我们来到宜兴市龙背山下的陶都路,拨开绿树修竹,一片葱郁叠翠中,我们如愿来到了饮誉业界的宜兴市葛盛陶庄文化艺术有限公司。沿着路步入陶庄,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葛盛陶庄”四个大字,极尽诗情与画意。在陶庄第三空间,我们见到了陶庄主人——著名紫砂工艺师葛韬先生,中等身材,带着一副黑边眼镜,给人的第一感觉是笑容可掬,温润如玉。谈话的不经意间,就会体现出艺术家对实际生活的入微观察和敏锐把握。陶庄中陈列的件件珍品,处处显现出葛韬先生深厚的传统意蕴与高超的制壶技艺,艺师风范一览无遗。
袅袅茶香中,时间恍惚也被葛韬先生慢慢雕刻着,一切由心而发,随意而止,我们倾听着专属于葛韬先生的陶艺人生……
壶之初:家学有渊源,传之于艾轩
  “葛氏家族在宜兴具有六百多年的制陶史,我有责任传承下去”
  “我出生在壶艺世家,可以说陶艺一直陪伴着我成长。” 葛韬先生的祖先葛明祥为清乾隆年间的制壶高手。清末民国初,葛氏陶品就已畅销日本名古屋、马来西亚吉隆坡等海外多个城市。葛氏家学渊源,乖承庭训。先人的文脉、祖业的熏陶,让葛韬先生对紫砂有着浓厚的兴趣和责任,少年时期就立下了振兴葛氏陶业的志向。“玩陶泥或许是小孩子的一种天性,但是在我的天性中又有自身的一种固定天生爱好,将爱好延续下来,便是我最初的艺术启蒙。” 葛韬先生坦然说道。
葛韬先生从学校毕业后就进入江苏省陶瓷研究所,从事陶瓷工艺的研究,研读诸多陶瓷名著和历代传世作。1991年进入一代宗师顾景舟大师工作室,从造型、原料入手,师从高级工艺师葛陶中先生研习紫砂壶艺。同时聆听大师教诲,深得大师创作理念、技法和艺术风格之真传,打下了扎实的壶艺功底,并提高了自身的文化艺术修养和壶艺鉴赏能力。
提起恩师,葛韬先生难掩感恩之情。“我这几十年来的陶艺道路,可以说是深受顾景舟大师的影响。1992年12月份,我在做顾景舟大师的研究生,在顾景舟上百学生中,大师亲笔题词的只有两个,一个就是我,另一个是1959年他题字过的高级工艺师吴亚平。顾景舟大师亲笔题写了‘继承传统、发扬光大’八个字给我,就是希望我能将陶艺技术传承下来,并且将它做的更大更好更强。”
1996年,葛韬先生创建葛盛陶庄。流走的是岁月,沉淀的是经典。如今的陶庄凭借优异的产品质量和较高的艺术品位已经成功赢得国内外市场,作品远销海内外多个国家和地区,深受中外华人的青睐。

  壶之精:一片冰心在砂壶,千雕万琢始成器
  “我最大的收获就是自己创作的作品得到大家的关注和认可”
  如果说食与酒是诗人的月老,情与爱是婚姻的月老,那么智慧与激情是艺术的月老……陶艺在一代又一代手工艺术人身上,手手相传,历经时代的变迁,时间的洗礼,始终保持其艺术的独特性。从葛韬先生的作品可以看出,他的作品不仅拥有娴熟的技艺,还拥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在传统的基础上表现了壶的各种风貌。创意文雅,寓意深远,具有浓郁的书卷气,尤其擅把宗教、哲学、诗词等内容融入壶艺之中,堪称“壶中寓诗,诗中寓壶”之典范。
“‘人间珠玉安足取,岂如阳羡溪头一丸土’,这其中的‘一丸土’,称誉的就是江苏宜兴出产的紫砂。宜兴紫砂陶是全世界独一无二的器皿造型,是以颗粒较粗的砂土制成,制品内外均不施釉。紫砂陶土产于宜兴丁蜀镇附近山丘之中,主要有紫泥、本山绿泥及红泥三种,统称为紫砂泥。”一说起陶艺,葛先生就似乎走进了自己的世界,肆意的展示着自己,仿佛他展示的就是整个世界。在葛先生的工作室中,不论是《汉韵壶》、《圆趣壶》还是经典的《壶中塔情》、《元首壶》,无不被塑造的灵气逼人,具有极高的艺术性、工艺性、实用性。他所创作的《扬州八怪》壶创意新奇,书画富文彩,人物趣致,形态各异,栩栩如生。该壶在香港展出时,受到香港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后由香港名流李兆基先生收藏。“爱心”壶捐赠给上海慈善基金会;“韬式茗壶”捐赠给新加坡东华国际狮子会;“鱼跃龙门”壶被上海合作组织选定为赠送外国国家元首的礼品。
“我觉得最大的收获是自己创作的作品,无论从艺术的角度还是从个人的角度都得到了大家的关注和认可,得到大家的鼓励,被大家分享。可以说是无愧于自己从事这一行,这样的成就感是金钱和名誉都没有办法给我的。”葛韬先生坚定自己对于艺术的理念,这也成就了今天他在陶艺界的成绩。2000年葛韬先生由中国工艺美术学会授予“中国紫砂优秀中青年陶艺家”称号,业绩曾由《世界日报》(美国)、《每日侨报》、香港电视台、香港《文汇报》、《人民日报》(海外版)、《新民晚报》等30多家传媒作过报道。2007年,他获中国创造民间文化品牌艺术家称号及“中国创造”艺术家3A奖;同年获上海国际创意产业百名创意人士称号,多款作品申请设计专利;2011年创造的《六合提梁壶》被评为“中国十大茗壶”……
如今,葛韬先生每制一把壶,都要先在心里苦心酝酿、构思,然后有针对性地选择相应的泥料,精心设计。刚刚完成的作品,他或置于案头,或托于掌中,不断揣摩、审度,不满意的作品绝不出手。俗话说,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他懂得什么是自己要的,他把自己当做竞争对手,认同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他相信,只有真正得“艺”,下一部作品才会是更出色的。
壶之韵:才情入器气自华,包罗万象博众长
  “人才是铸就品牌的关键,Q板成功挂牌后紫砂产业将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陶庄坏境优雅,文化氛围浓厚。我们有自己的技术人员,品牌策划、材料研究、造型设计等环节无一不备。陶庄还以清华美院工艺美术系、上海交通大学工业设计系、南京大学历史系、上海九木传盛有限公司等院校及名企为文化艺术后盾,集设计、研究、创作、生产和经营于一体,师资和技术力量非常雄厚,形成了智囊创作沙龙,保证出品的每一个紫砂壶都是精品之作,如今我们葛陶牌紫砂已经是中国紫砂优秀文化品牌、无锡市知名商标。”说到这里,葛韬先生眉梢上挂满自信。近年来,陶庄还与文化部中国艺术科技研究所、上海知名创意园区M50及各大高院校所合作,设立紫砂文化研究中心、合作基地等,形成紫砂文化一站式体验服务新模式,逐步树立紫砂品牌新形象。
葛韬先生不是一个“安分”的人,他是儒雅的,但又是时刻充满激情的。“真正投入进去时,感觉整个世界都不存在了。就像在荒漠中发现绿洲,待在其中,不愿出来”。葛韬先生分析着自己团队创作时的状态。浮生偷得几日醉?品牌的铸就不是凭空冒出来的,作为一个多元文化的推崇者和融合者,他一直在做种种尝试。紫砂不仅仅是造型艺术,它还包容诗词、书画、篆刻乃至音乐、舞蹈等诸多艺术门类。儒释道熔铸一炉,天地人合而为一。紫砂壶的创作,不只是需要手,更是需要心的。面对外界纷纷扰扰的声音,他处之泰然,“忠于艺术、淡于声名、用心创作”,是对他及他的团队最简单的写照。
为了更好的打造紫砂品牌,葛韬先生提出“三名”行动,即名品、名师、名企。不仅为广大紫砂艺术爱好者提供丰富的、适应各类不同要求的紫砂作品,还为收藏者提供用现代设计与传统手工艺现结合的名人名作。
2014年3月26日,宜兴葛盛陶庄文化艺术有限公司在上海股权托管交易中心(Q板)成功挂牌。这代表着宜兴中小企业、紫砂文化创意企业首次与资本市场实现对接,为进入一级资本市场、稳健发展壮大打下基础。“宜兴陶艺有着浓厚的文化底蕴,巨大的发展潜力,不缺大师却一直迈不开产业化的步子,让陶艺成长为‘大’产业, 这也是我不断努力的方向。在上股交挂牌对于中小微企业知名度的提升,有着不可估量的效果。挂牌成功,就意味着企业的经营模式和实力得到了国家主管单位和资本市场的认可,可以带来无形和有形的双重资产,为紫砂文化企业或其他中小微企业的发展,开辟了一条可参照的路径,将有助于紫砂品牌的进一步推广。” 葛韬先生如是说。
壶之魂:心泉润紫砂,传统含新风
  “打造出‘一馆两院三化’,弘扬紫砂文化”
  “陶庄现在被称为‘三吧’:天然环抱翠竹掩映的氧吧、静心品茗悠闲论道的茶吧、赏壶玩陶陶冶性情的陶吧。我想给已有的、传统的陶文化注入新的东西。每个艺术家,在艺术的发展上哪怕做一点儿贡献,整个艺术界的气象就会大不同。” 在葛韬先生的想法中,要建立“一个馆两个院”,馆是宜兴紫砂体验馆;院是禅修院、书画院 。“艺术是心绪的表达方式,将想法与创作激情融汇在其中,也许你不相信自己可以做到,但紫砂体验馆能让您梦想成真。”
“其实, 40岁以前脸是父母的,40岁后的脸是自己的。壶也如此,泡养后才是你的。养壶、玩壶其实也是一个提高个人修养的过程。壶是一种生活,是归隐和宁静,是赏心乐事。经济大发展时间,已经没有人有多少闲心和闲暇,与清风共坐,从容品一杯清茶。而我要做的就是一个工厂、艺术馆、学校的综合体,在这里,大家可以修身养性,停下匆忙的脚步,看看那些遗失掉的美好,在城市中修行,砂壶中养生。” 葛韬先生这样由衷地期待着。“宜兴陶艺一定要有原创性,创新型,这样在传统的基础上得以发展,在技术的基础上突出原创和创新。” 葛韬先生认为“一馆两院”的开立能够缔造一个艺术交融的平台,这对于紫砂陶艺的发展是十分必要的。他希望以一个科学家的态度,以一个艺术家的情怀,将更多富有生命力与艺术感染力的陶艺作品呈现在大家眼前。
在笔者的眼中,葛先生似乎永远都有消耗不完的热情,访谈中他一直保持着一种饱满的张力,让人印象深刻。而当笔者问起慈善方面的事情,葛韬先生淡然一笑,寥寥几句一带而过。笔者了解到,其实葛韬先生每年都会在安老助幼、支教助学等方面做大量工作,就在采访的前两天,葛韬先生刚参加无锡未成年人“八礼四仪”主题教育实践活动,或许这就是葛韬先生自己特有的品质,低调做人,高调做事。
关于陶庄的发展,葛韬先生还有很多设想,“品牌化、模式化、数据化”是他主攻的方向。“我想用我的特长,为陶文化的传播做出自己的贡献。国家一直在提倡做大做强文化产业,希望陶庄未来能够为整个紫砂产业、为无锡宜兴地区的文化产业起到带头作用,这也是我自己内心的‘中国梦’。” 我们相信,凭借陶庄的“天时、地利、人和”,葛韬先生会有更多的能量、更大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最终实现他的壶中信仰!

 
Copyright ◎ 2014 wxsylhh.com 无锡商业联合会 版权所有 苏ICP备14042356号
地 址:无锡市解放南路713号 电 话:0510-82760862 传 真:0510-82701023 邮 箱:js-wxsh@163.com
未经书面允许不得转载信息内容、建立镜像 推荐使用1024×768分辨率浏览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