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商圈里的很多人都认识张锡清,“为人热情豪爽,有想法有能力”,这是多数人对他的印象。但是很明显,他令人印象深刻的不仅仅是这些,他身上那种超越常人的心境与气质,很难用一些词语去描绘和概括,因为,这种源自内心的淡泊心境与潇洒气质裹挟了太多的人生阅历与精神沉淀,承载了一个很高很远的梦想。多年来,他在不断地转换着自己的角色和发展的方向,务过农、做过工人、在政府任过职、开过工厂、办过公司,转身成为一位“农人”,种苗木、种有机蔬菜、种有机水果,他一路都是艰辛的。我们能看到的是他的行走轨迹,却看不到他的最终目标,他似乎一直在追寻更高的境界,他的内心所向何处?走进溧阳那片青山绿水环抱的土地,我们一起追寻他梦的方向。
张锡清:守一方净土 育千林万木
文/黄苓
回归:解不开的乡土情结
“我曾经发誓一辈子都不要务农,不要与泥土沾边”,张锡清笑着说,“可是乡土情结是永远也割不断的”。
张锡清出生于农村,农民们脸朝黄土背朝天的辛劳让他刻骨铭心。七十年代初,十四五岁的张锡清从城里放假回到家里,正逢双季稻的插秧,凌晨两点钟,张锡清就被母亲从睡梦中叫醒,娘俩和村民一起在黑乎乎的夜色里奔赴田头赶着拔秧苗,小小年纪的张锡清边拔秧苗边打瞌睡,直到早上四点半,生产队的大喇叭开始广播,他才逐渐清醒,早上拔完自家的,他和母亲还要去帮外婆家再拔一块地,等太阳出来吃完早饭,一天的劳作才算正式开始,大人们每天都要忙到天黑才能结束工作。即便这样,农民们也很难改变穷困的生活面貌。那时的张锡清就在心里暗暗发誓,长大以后一定不要种田,要过上城里人的好生活。
毕业后进入工厂工作的张锡清趁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办起了工厂,经营起了公司,有能力又敢于付出,他的创业之路一波一折,但心底里对乡村的那份牵挂使张锡清无法割舍那份深沉的关怀与责任。一直从事传统产业的张锡清,关注到了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环境污染情况日益严重,原来乡村里那些清洌洌的水不见了,那些随意就能抓得到的鱼蟹没了踪影,山头田垄上的绿意淡了,天空却愈发的浑浊了,被工厂包围的乡村,三十年间面目全非。思想意识向来敏感超前的张锡清觉得自己应该做点什么,他意识到以产量为目的的传统产业对生态环境的戕害太严重了,这并不符合人类文明进步的正确方向。人类真正的进步应该是与大自然相协调的,因而,绿色生态农业将是一个不得不为之的发展项目。
1999年,张锡清在经营多年的传统产业的同时,回到了乡村任村支部书记,转身成了一个“种树人”。越接近越了解,几年的种植生活,唤醒了张锡清对土地的热爱。培育苗木,一方面使自己获得利润,另一方面绿树成荫也改善了自然环境,是一举两得的事业。不过,当时的他,肯定没有想到自己会在这条回归乡土的路上越走越远。
贫困使他离开土地,选择让他回归这里,离开是因为年轻不能承受生命之重,回归是因为成熟促使自己承担起更多的责任。
红枫:对生命炽烈的爱意
张锡清属于无锡较早开始种植苗木的一批人,随着朱镕基提出调整农业结构后,他便带领更多的村民加入到苗木种植中来。而此时的自己已经在苗木种植中得到了可观的收益,也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对于种植,他一直抱着开放式的态度,什么品种什么形式都拿来尝试一下,“只有自己亲自尝试过,你才能知道什么是真正可行的”,张锡清的积极实践也取得了令他自己很满意的结果。比如盆景种植,8000多盆盆景蔚然如云,又如灵芝种植,他实验性的几亩灵芝,收获的灵芝孢子粉分享与亲朋好友,也令大家赞不绝口。但是在众多植物的培育过程中,张锡清始终坚持以红枫树作为自己大面积、大规模种植的对象。
红枫是一种非常美丽的观叶树种,其叶随季节而变色,叶形优美,色艳持久,枝序整齐,层次分明,错落有致,树姿美观,“十月霜叶红似火”,“霜叶红于二月花”都是古人对它的赞美。因其枝叶艳丽夺目,观赏价值高,所以被广泛用于园林绿地及庭院中做观赏树,以孤植、散植为主,宜布置在草坪中央,高大建筑物前后、角隅等地,红叶绿树相映成趣,也可盆栽做成露根、倚石、悬崖、枯干等形状,风雅别致。除此之外,将红枫成片种植在山坡等地方,对防止水土流失,保持生态环境也是有很大的作用。红枫性喜光,喜温暖湿润气候和深厚肥沃的土壤,不耐水涝,稍耐旱,较耐寒,在我国大部分地区都能露地越冬,是较容易存活的树种。
2006年无锡城市进一步扩建,在城市规划开发中很多种植基地被征用。张锡清开始将培育基地外迁,在无锡周边地区、云南、贵州、安徽、江西各地考察后,他先是在无锡相邻的溧阳长租了一片500亩的山地,种植了十万棵枫树。在这期间,他又去云南、贵州、安徽、江西等地的山区进行实地考察,经过多方筛选,最终选择在黄山脚下的安徽祁门,包下总共近两千亩的山林准备种植更大面积的枫树林。在祁门,他建立起一个250亩的育苗基地,专门培育和实验树种。张锡清对红枫的研究达到了痴迷的状态,他四处搜寻新的枫树品种,要让自己的基地汇集所有的枫树品种。他专门引进的加拿大变异鸡爪槭,每一株鸡爪槭都有七八种颜色,而颜色,就是枫树最大的魅力。
每到春天和深秋,枫树的颜色如同重墨泼洒,又如红霞满天,“中国最著名的赏枫胜地是北京香山、苏州天平山、南京栖霞山、湖南长沙岳麓山,每年可以吸引大批游客前往。“将来我的枫树园也会成为一个独特的景观,给大家带来视觉享受”,张锡清在祁门已经种植了500亩的枫树,还有1000多亩要继续种植,他计划在5到10年内种上1000万棵红枫。1000万棵红枫,多么庞大的数字,闭上眼睛想象一下,1000万棵的红枫将如同一股红色的风暴席卷大地,如同一团热情的火焰在漫山遍野地燃烧,这会是多么壮观、多么令人激动的景象啊!是的,张锡清打算用一棵又一棵红枫树绘出这样一个让人叹为观止的赏枫胜地,每年春秋两季吸引大批游客前来欣赏游玩,这对当地发展旅游也将起到带动作用。红彤彤的枫叶里,燃烧的是枫树对生命炽烈的爱意,也是张锡清用绿色生态农业改变生活的热情。

有机:还原蔬菜水果的本真
“在世界食品博览会上,其它国家的展位前人群络绎不绝,来自中国的几十个展位都是门庭冷落,这说明什么?这说明中国食品的安全性已经严重影响了我们国家的国际声誉。”张锡清语气激动,“这是我们中国人应该深刻反思的问题”。
谈到我们日常食用的瓜果蔬菜,张锡清说,自从进入这一行后,他去菜市场却发现有许多菜都不敢买,“瓜果蔬菜有许多是催熟的、被喷洒农药的,或者是经过后期处理过的。黄瓜蒂部带花似乎是比较新鲜,但是其实是催熟的结果,正常的黄瓜长到那么大的时候,蒂部的花早就谢了。西红柿是‘一抹红’催熟的、生姜用硫磺浸泡过、萝卜使用增白剂、药芹用920赤霉素、大白菜用甲醛、水果用膨大剂……种菜的人不敢买菜,因为我们了解瓜果蔬菜正常的生长状态。”
在横涧梨园里随手摘下枝头的一颗梨,大家都纷纷惊叹梨的硕大,切片入口,清冽甘甜,汁水饱满,了无渣滓。这颗一斤左右的梨子在横涧梨园实在是太普通了,水晶梨、元黄梨和风水梨都是张锡清精心挑选和培育的优良品种,不仅体型大,关键是口感好。今年的梨王是2.8斤,而去年雨水较为均匀,梨王达到3.5斤。
这样的梨是如何种出来的呢?张锡清的答案就是科学布局,有机种植。科学布局使梨树在横排、竖排、斜排都成一条直线,这样可以使光照均匀,通风良好,吸水效果好,每亩110棵,产量可以达到同类种植的两到三倍。另外一个秘诀就是有机肥的使用,张锡清的土地上全部使用有机肥料,不允许沾染一丁点的化肥农药。他在每行梨树中间开凿一条深约一米的粪沟,每棵梨树中间放置80-100斤左右的鸡粪,一棵梨树平均结果35个,一个梨等于要施肥2-3斤。梨树主要是靠根须为果实输送营养,为了使养分被果实有效吸收,张锡清的梨园每隔三四年,就要把梨树的主根铲掉一次……
“科学是有效的,但是绝不能滥用,不能违背大自然本身的规律”,张锡清积淀了十几年的种植经验,他的认识已经远超过一般的农人。他指着梨的表面对我们说:“你看这个梨看似丰满,但是表面还是有些凹凸不平,这就是因为没有加膨大剂,大自然尊重个性,那些外表丰满光鲜统一的水果很有可能是使用了膨大剂。”
除了横涧梨园,张锡清还在溧阳这片五百亩的山地上规划出一片片的种植区,种植的方式趋向简单:红枫林里套种着西瓜、南瓜、冬瓜等藤类作物,这些作物四处蔓延的藤蔓将覆盖住土地,既能防止水土流失和杂草丛生,收作后枯萎了的藤蔓还会化作天然的肥料,给红枫林积淀养分。种灵芝,每年换着地方种,积蓄土力的同时也能保证灵芝获得足够的养分。用来育种和隔离病毒虫害的大棚里,挂着简单的粘虫板,通过蚊虫的自投罗网实现灭虫。其实张锡清的这些作法是过去的农人常用的,他的可贵在于,当所用的农人都在使用科技手段追逐高产高量时,张锡清却放缓脚步,用最原始的耕作方式还原着食物的本来面目。

净土:每一寸都值得守护
除了原始的耕作方式之外,张锡清最重视的就是干净的土壤。作为万物生长的基础,作为农人赖以生存的根基,土地如果被污染了,那么后果将是不可挽救的。“覆水难收,只要是被开发过的土地,不管用了多少的人工化肥和药物,它们对“净土”产生的破坏都是永久性的”,完美主义者张锡清为寻找一块干净的土地跑遍了大江南北,费尽了心思。“现在找一块干净的土壤实在太难了”,他一开始以无锡为半径,向四周呈圆形扩散,寻找地块。在环太湖地区、在阳山、在溧阳,只有很少的地方还仅存着有限的“处女地”。而后,他又到云南、贵州、安徽、江西等地的山区寻找。他说能保有净土的地方,都是些看似经济欠发展的地区,但是当工业文明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人们将意识到这些净土才是无尚的珍宝,是不可复得的资源。
“我们不能只追求眼前的利益,还要为将来的子孙后代考虑”,此时的张锡清面色分外地沉重,“我们应该把有限的未被污染的土地尽量保护起来,为子孙后代留一片净土,土地干净,才能结得出健康的果实。”十六年来,他致力所做的就是这样一件事。安徽祁门那上千亩的枫树林,溧阳五百多亩的山地上,红枫环抱中,果实累累,秋葵花正艳。我们觉得,他不是在扩展他的种植版图,而是在守护更多的土地。因为在整个过程中,“利润”绝不是张锡清追求的目标,“以种养地”是他守护净土的方式。
在山坡上看到了一堆堆刚被拔掉的野草,“野草是我们最头痛的问题,在多数人看来,除草剂是最快捷的解决方式,对于我们来说,只能手工拔草,而这需要大量的人力”,张锡清不无无奈地说。在山田里摘下几只西瓜,每只都不大,几乎两只手就能合拢,但是剖开瓜,瓜瓤色泽诱人、吃到嘴里沙而不腻,分外甘甜,最特别的是西瓜这么小,里面的瓜籽却是又黑又大,而且颗颗饱满,与平常市场上买到硕大无比的那种西瓜完全不同,那些西瓜要么几乎无籽,要么籽是单薄的白色。“任由其自然生长,不加任何人工的催熟剂和膨大剂,虽然瓜小,但是真正的自然成熟,所以籽才会又黑又亮”,张锡清说,他的作物都是这么种的,除了人工引入山泉稍加灌溉、人工除草之外,所有的植物都是“任性”生长。因而,他的土地出产与“高产”无关,“天然”是他们能给出的唯一承诺。
梦想:找回三十年前的感觉
常年与农作物打交道,风吹日晒没有使张锡清显得憔悴,整个人反而迸发出一股强盛的生命力,强烈的信念和对梦想不懈的追求为他注入了强大的动力。大自然孕育生命,生命也应维护好大自然,经历过几十年的创业,张锡清穿过名利尘嚣,沉淀下与山水共养的淡泊与宁静。然而,千亩农田的投资、异地多品种的种植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这些都不是一般人所能承受的。对此,张锡清却显得云淡风轻,他说,低碳是人类未来的发展方向,生态农业是一个良好的解决方式。不是所有人都能高瞻远瞩地引导历史的发展方向,但是明智的人都应该顺应文明进步的大方向。
“我现在不是在推销自己的产品,而是在推广我的理念,那就是食品的安全与营养”,让更多的人认同天然有机食品的价值,让更多的人享用到大自然的原始馈赠是张锡清努力实现的目标。目前,他先以溧阳的五百亩山地为试点,实行会员制销售,每周二、周五对无锡全城配送,会员每次可收到4-5斤当天采摘的新鲜蔬菜,以超市有机蔬菜的价格享受到送货上门的服务。梨园的果树实行认养制,会员只要花上300元/年或者1000元/5年的价格,就可以在山清水秀的地方拥有一棵属于自己的梨树,每年初秋,带着妻儿呼吸山里清新的空气,让孩子享受亲身采摘的乐趣。
在不远的将来,随着安徽祁门枫树基地的进一步拓展,张锡清计划在当地实行合作社经营,动员当地老百姓一起参与,利用红枫树林的土地,让老百姓按照自己的规划和要求套种上不同的蔬果,统一管理、统一销售,打造出有机蔬果的品牌。
试问有多少久居繁华的人不回忆童年乡村的美好生活?试问有多少长于城市的孩子闻过泥土的芬芳?试问有多少人体味过食物原有的质朴味道?张锡清在圆自己的梦,也在圆很多都市人的梦,“找回三十年前的感觉”,让山再一次葱翠、让水再一次清澈、让鸟儿重筑家园、让空气远离雾霾、让生命找到繁衍的地方。转眼间十年过去了,也许他还需要十年或者更多的十年才能实现这个梦,但他的心无时无刻不在描绘着这个梦。如果要问张锡清心归何处?青山蓊郁,草木葱茏,百果飘香,他的心一直在守护着这样一方净土,用千林万木守护着这样一份健康幸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