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商业联合会欢迎您的访问 >>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你现在的位置是:
陈卫国
【更新时间:2015-09-16 12:41:56】【字体: 】 【打印】 【关闭

谨以此文献给华润实业五十周年诞辰

与员工共享企业发展成果

——访无锡华润实业公司董事长陈卫国

文/丁瑜

  走进无锡华润实业公司,虽然没有豪华的办公楼,也没有崭新的大厂房,一切都保持着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工厂的规模和外貌,但是这里的每一个角落都打扫得干干净净、一尘不染,每一个人都忙忙碌碌、各司其职,甚至给人以军营的肃穆感。但是就是这样一个看似不起眼的民营企业,却是钱桥当地企业中的一棵常青树。年销售额过亿、纳税超千万元,并获得“全国模范职工之家”、江苏省“明星企业”、“高新技术企业”、“AAA级重合同守信用企业”、“江苏省五一劳动奖状”等等荣誉称号。那么,华润实业是如何从一家不起眼的地方国有小企业华丽转身为一家集电杆研发、生产、销售于一体的行业龙头企业的呢?他们在股份制改革中走出了一条什么样的新路?在它即将迎来五十岁生日之际,让我们一同回顾它的峥嵘岁月,寻找它重新焕发生命力的原因所在。


思路跟上时代,企业才能有发展

  曾经的华润实业经营范围很广,从水泥预制构件、混凝土制品,到建材机械的制造、五金加工、木制品的加工等,但是这么多种类的产品中,始终缺乏拳头产品,在这里工作了几十年的陈卫国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意识到,没有强有力的拳头产品就没有市场竞争力。2003年,从工会主席升任公司总经理的陈卫国在对企业的各个生产线和各类产品的市场进行深入考察比较后,他果断地舍弃了一应“鸡肋型产品”的生产,将资源资金全部投入到电杆的研发和生产中。一个老企业家曾说过,制造业要么“做精”,要么“做新”,除此之外,没有其它的出路。实践证明,陈卫国将电杆作为“做精”、“做新”的目标是正确的。随着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步伐越来越快,电杆的需求量一直稳步上升,华润实业的发展空间巨大。但是即便如此,生存之路也并非一路平坦。陈卫国说:“八年前国家电网实行招投标,只有九家企业参与竞标,但是现在的竞标对手多达八十多家。”所以如何能在众多竞争对手中脱颖而出,走技术创新之路是根本。为此公司专门成立了新品开发攻关小组,以用户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加大新品开发力度。为满足城市建设的需要,研制了首次采用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的高强度砼电杆,并获得了国家级新产品奖。考虑到城市施工面积不宜过大,在杆型设计中应用了华东电力设计院和加拿大国立电力研究院联合开发的短桩基础技术软件,成功开发了310×36m高强度中间法兰杆塔,该产品的技术创新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在环形钢筋混凝土电杆、部分预应力高强度电杆系列产品的开发上有七项填补国内空白。陈卫国强调“思路跟得上时代,企业才能有发展”,领先的专业技术水平和稳定的生产质量,使华润实业成为全国混凝土电杆行业协会的副主任单位,也是混凝土电杆行业标准规范的制定者之一。

管理做到细节,企业才有竞争力

  在体制改革之前,华润实业和很多老国有企业一样,管理上存在着很多弊病,比如生产资料公有,所以大家都很不在意,粗放型的管理给公司带来了巨大的浪费。作为一个老华润人,从基层岗位一步步走上来的陈卫国细心观察,用心盘量,在走上总经理岗位后,他就从管理上入手将问题一一着手解决。以往生产所需的黄沙石子为水路运输,重量一直都以船体吃水量来估算的,财务结算也只能按进货方提供的数据付款,始终无法做到精确计量,一年下来漏洞巨大,股东利益受损。所以陈卫国一上任首先将水运改为了陆运,并安装上了地磅,一切以实际称重数据为准。同时在生产中逐步进行工艺改革,降低能耗、提升生产质量等等,在这些改革措施实施后,每年企业节约成本达上百万元。

  仅有领先的技术,还不足以抗衡所有的竞争对手,因为,招标方更看重可信任的质量保证,在这个方面,华润实业非常有自信。陈卫国介绍说,这么多年来,华润实业中标的项目,一直保持着零投诉率。而这个“0”的后面是许许多多的付出。从原材料采购到生产的每一个环节,陈卫国始终坚持“严控”二字。公司专门制定电杆工艺考核办法和要求,将责任细化到每个岗位、每个职工。从配筋骨架成型、浇制、离心、养护,生产中的每一个环节都经过几道关卡监督审查,哪里出现问题,就要在哪里追究责任。

  今年七月,上海方面的项目出现问题,客户一开始质疑公司的产品质量,听闻消息,华润实业马上派出了从生产到质检各方面的代表立即奔赴上海进行实地考察,最终确认不是产品质量问题,但是华润实业严谨负责的做事态度令上海方面的项目方印象深刻,感慨不已。诸如此类的事情不甚枚举,正是这些日积月累的努力使公司的电杆产品通过了3C认证和ISO9001:2008质量体系的审核,产品整体合格率高达99.85%。也正是这种严格的管理和出类拔萃的产品质量为华润实业赢得了很好的口碑。“这些良好的口碑也是我们的软实力”,谈到华润实业刚刚中标了一千多万元的业务,陈卫国说:“这次这么多家单位参与竞标,苏南地区只有四个单位中标,我们华润实业就是其中之一,主要就是靠这两点,一是技术创新,二是质量信誉。”

开拓市场,寻求更大的发展空间

  其实,华润实业能够中标的深层原因远远不止这两点,华润实业的党总支朱焕范副书记告诉记者,每一次投标,华润人都付出了很多心血,大家积极研究竞标策略,制定合适的竞标方案,不放过投标中的任何一个细节差错,力求每一步都稳扎稳打。

  开拓市场需要远见卓识和敏锐的洞察力,收益的会是整个公司。随着国网公司招投标工作的日益完善,投标厂家的逐步增多,对供应商的资格审查要求也越来越严格。从一年两次的审查中不难看出,除了有过硬的产品质量外,公司的整体实力也是能否成为供应商的关键。陈卫国果断地进行了三次增资扩股,在全体股东的积极拥护下,公司的注册资金由116.7万元增加到1008万元,千万级注册资金提高了自身的竞争力,也使华润实业成功跻身于重大项目的竞技场。

  市场在变,营销的策略也要随之变化,墨守成规与守株待兔都无法取得不断的进步与收获。当销量占百分之三十的无锡地区业务量下滑时,公司在巩固老客户的同时,积极向外地市场开拓,陈卫国派遣营销部人员奔赴外地,在苏北地区以及上海、天津、河南、安徽、山东等省市开辟了新的客户群。不仅弥补了无锡地区销量下滑造成的损失,更使公司的销量取得了新的突破。近年来,公司的产品销往国内50多个省市,还走出了国门,外销到蒙古、尼日利亚等国家。

  天道酬勤,捷报连连,华润实业近几年来频频中标,公司始终保持产销两旺的好势头。为了按时交货,保持公司良好的信誉,车间每个周末都在加班加点,虽然忙点,但是对于制造企业来说,车间隆隆的机器运转声就是企业红红火火的象征。

 

民主管理,建设员工之家

  华润实业的前身是地方国营无锡县水泥制品厂,在1993年组建为无锡华润实业公司,1998年1月作为原锡山市市属企业首批试点转制企业,转制为股份合作制企业。转制后公司不仅要用利益紧系员工的心,更要用感情维系员工们的心。作为一个有着五十年历史的老厂,现有员工两百七十名,退休员工却有近四百名,退休员工的福利待遇成为华润实业“尾大不掉”的负担,但是陈卫国坚持“财散人聚,财聚人散”,虽然每个人分得的利益少了,但是企业对离退休人员福利待遇的重视与保障,也让在职的员工感到了来自于集体的温暖,也看到了自己将来的希望。因此,在工作中表现得更加积极主动。“让大家一起共享企业发展的成果”,陈卫国一直强调这句话,集体经济靠大家,没有大家的共同努力,就没有企业的整体发展。

  华润实业作为一个股份制合作企业,还保留着集体企业的烙印,两百七十名员工,有一百二十多个是股东,每一个股东、每一个员工都有参与管理企业的权利。“让大家做主,每个人都是企业的主人,这样才能有主人翁的意识去推动企业发展”,陈卫国说,从原材料的采购到节假日发放什么样的福利,这些都由公司招投标领导小组和董事会成员商议决定。公司定期召开职代会、股代会,在公司的发展决策上广开言路,共同商讨公司的主要发展路线、工作安排、财务预算等,利用厂务公开和职代会监督小组,确保员工的知情权和参与权。民主化管理的同时就是权利的透明化,大家都把企业的事情当成自己家的事情,企业自然就远离了中饱私囊的腐败与独断专制造成的弊害,才能有健康长久的发展。

 

以人为本,企业有凝聚力

  虽然已经改制,但是陈卫国也为华润实业继承下五十年老厂的一些优良传统,陈卫国在2003年被全国总工会授予“全国优秀工会积极分子”、2013年被江苏省总工会授予“江苏省支持工会工作优秀领导干部”等称号,“我们不盲目扩张规模,用心将现有企业搞好是我们首要的工作,企业的发展壮大和每个员工的辛勤劳动是分不开的,一定要努力为员工营造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让大家切身感受到企业发展带来的种种实惠,给员工一种家的感觉”,在陈卫国这里,我们听不到什么豪言壮语,感觉他更像一个大家长,实实在在地为大家庭的日常生计而操心。所以,他的治厂方略,更像是“治家”之言,看到华润实业宽敞庄严的综合会议室和活动室,看到那一座座整洁明亮的图书室、电脑室、健身房,一切都显得那么井井有条,让你很难相信这些是一个仅有270多个员工的民营企业所配备的。重视员工的思想和文化生活,这便是一个过半世纪老厂能岿然不倒的精神根基。


  走在厂区,看见宣传橱窗里那一篇篇朴素而真切的报道,一帧帧干部员工在洪水中抗险救灾的照片,那里描绘着华润实业一个打扫卫生的老保洁员的事迹,那里颂扬的是车间一位普通电工的高度责任感,那里记录的是大家群力救厂的感人一幕。员工需要企业的认同,企业需要员工的真诚付出,华润实业看似简陋普通的外壳之间蕴藏着巨大的能量,而这种能量就是企业的凝聚力。“我们在精神上爱人,在物质上留人”,陈卫国说,“从员工的需要出发,满足他们的心理和物质需要,这是企业团结人心、稳定发展的唯一方法。”华润实业的管理层待遇并不高,公司在收入分配上倾向于一线生产工人,一线员工人均年收入超过6万余元。不仅如此,每逢节假日、加班等等,企业还给予员工以丰厚的福利慰问。所以,多年以来,华润实业是无锡少有的以本地员工为主的制造厂,稳定优渥的收入不仅使华润实业从未出现过员工流失,更让周边很多厂的员工慕名跳槽而来。

  再严格的管理,只要是以充分尊重为基础,员工也会愿意接受,而只有在员工愿意和乐意的基础上,他们的工作才会产生更多的价值,以人为本,满足员工的多方面需求,这便是华润实业汇聚凝聚力的途径。

 

  春华秋实,华润实业走过了五十个年头,陈卫国在华润实业也工作了三十五个年头,连续当了两届惠山区人大代表和三届惠山区党代表的他,自始至终认为企业是大家的,要让员工共享企业发展成果。华润实业创造了今天的辉煌,我们无法否认陈卫国作为领头人做出过决定性的贡献。但是,我们更相信,是“企业是大家的,劳动成果也应该由大家来一起共享”这句话中所包含的质朴真理指引了华润实业走向了新生,走向更美好的未来。

 

 

 
Copyright ◎ 2014 wxsylhh.com 无锡商业联合会 版权所有 苏ICP备14042356号
地 址:无锡市解放南路713号 电 话:0510-82760862 传 真:0510-82701023 邮 箱:js-wxsh@163.com
未经书面允许不得转载信息内容、建立镜像 推荐使用1024×768分辨率浏览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