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饮食养生俗称“食养”、“食补”,泛指利用饮食来达到营养机体、保持健康或增进健康的活动。 《素问·五常政大论》所说的“谷肉果菜,食养尽之”,这是食养概念较早的记载。饮食的作用,不仅体现在维持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它还具有补养作用,所谓“无病强身”。 中医饮食养生还称“食治”、“食疗”,泛指利用饮食来治疗或辅助治疗疾病的活动。早在一千四百多年前,《千金要方》一书就有“食治篇”,后又有《食疗本草》等饮食疗法专著相继问世。食疗的作用和药疗基本一致,主要体现在扶正与祛邪两方面。中医食疗内容渗透在中医各科中。近年来,中医食疗成果已有不少被现代科学所证实,被更多的人所接受。如:
食药同源: 在《内经》所载的十三个方剂中,有一半是食物成分,这也是最早的“药膳”方; 在《五十二病方》中有1/4为食物成分方剂; 《伤寒论》112方中则占1/2以上。
食药同理: 张景岳说:“欲救其偏,则惟气味之偏者能之。” 食物与药物一样,皆属气味之偏者。食物的防治疾病作用,也是通过祛除病邪,消除病因,或补虚扶弱,调整重建脏腑气机功能,来达到消除阴阳失调的效果。 正如《素问·五常政大论》所说的“谷肉果菜,食养尽之”和《素问·藏器法时论》所说的“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实际上,中国古代传下来的中药,大多只是食物的不同形态,本质并无改变。用于治疗,称做药物,用于食用,就是食物。但是,中药在古代,是有很复杂的背景的,是一套特殊的系统。药的采集就够复杂了,讲究地点、时间、季节、配伍、熬药,讲究火候、木材、碳火、大火多久文火多久。现代生活,根本无法考究这些办法。 众所周知,在现代科技发达的今天,大自然的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的考验,气候、土壤的不断恶化使得作为华夏5000年文化结晶的传统中药材的生长和药效大打折扣。今天的很多中药,名称和古代的相同,里面的养分,可就全然不同了。 南京中医药大学周仲瑛教授断言:“中医将亡于药!”一位老医生则说:“不能怨老百姓骂中医。现在中药不灵了。价格涨得那么厉害,假冒伪劣又空前严重,老百姓怎么能不骂?从来没有见过中药材质量像今天这么差,过去三五服中药下去疗效就出来了,现在十服八服也没见疗效。” 最可悲的事情莫过于,连治病救人的药都“病”了。骆老说:“我搞了50多年中药,现在的中药连我自己都不敢吃。不是危言耸听,很可能吃出问题。我吃中药,都得自己跑到药材市场亲手选药材,自己炮制。”(骆老: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原市场司司长、健康中国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骆诗文同志) 现代营养学,是中医的提升和完善的关键,更是对中医中药的延伸与发展,可以说未来的中医中药必定会与现代的植物营养素完美结合。现代营养学起源于西方发达国家,他们在天然无污染的土地上大量种植一些有机植物,并在恰当的时机采摘,用高科技的萃取之法萃取其中对人体有帮助的成分,并且最大限度地保存其有效成分不流失。制成粉末、片剂、胶囊等,方便现代人携带和食用,而且计量非常精确,不再像中药一样“毛估估”。这在一定程度上成了中药未来发展的主要形式,可以想象未来的人们可以选择和食用到粉末状,胶囊状,片剂状的黄芪、党参、当归等优质中药,这在中药领域将是一个质的飞跃。 现在可以接触到的植物营养素有:蛋白质、各种维生素、各种矿物质、纤维素、不饱和脂肪酸及各类型的药草提取物,如:大蒜素、Q10、葡萄籽、茶族、银杏、人参、当归、松果菊、卵磷脂、月见草油等等,这两大类原素通过精确计量、科学萃取、阴阳配伍后,变得更安全、更实用、更有效,将可能会成为中药的未来存在形式之一。
朱公元简介
朱公元,江苏省无锡市人,1970年出生于无锡著名中医世家,从小受家族的熏陶学习,得祖辈衣钵,并掌握中医精髓。2005年获全国注册高级营养师资质证书,并收录于中国人才网专业人才库,从事科研工作12年,任职一家著名的美资医院7年。还担任全国劳动部营养师资格证书培训班江苏地区培训老师,无锡电视台新闻夜线特聘营养专家,参与省、市内各报社(江南晚报、宿迁日报等)营养专题节目的录制。 擅长:通过中医号脉准确判断亚健康人群的健康状况并提供个性化的养生调理整体方案。通过风趣幽默的演讲深入浅出地向受众传播养生文化,让受众提高养生意识,掌握养生方法。 数年来在全国各地应邀做营养知识的演讲和培训,受众已超万人,涉及机关、企业、大学、银行和民间团体等,所到之处屡获好评,积累了大量临床营养调理经验并使众多患者受益。
|